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兵役法修正,徵兵時代開始

《兵役法》修正案三讀 停徵兵制後役男改服四個月軍訓役


中國時報【陳文信、吳明杰╱台北報導】

立法院昨天三讀通過《兵役法》修正案,增列國軍從「募徵併行制」轉型為「募兵制」過渡時期的配套措施。未來徵兵制停止後,役男仍須接受四個月的軍事訓練;而停止徵兵制當年之前就屆役齡的男子,則須改服一年替代役。此外,當「志願役」兵額不足時,行政院得回復徵集役男服「常備現役」。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羅紹和昨晚指出,國防部計畫在民國一○四年推動募兵制的決心不變,至於役男關切是八十三還是八十四年次免當兵的切割點,國防部強調為顧及兵役公平性,依規定須待募兵制實施前一年(一○三年)才能公布。

為配合國軍推動募兵制,立法院通過《兵役法》修正案,在常備兵役「現役」與「後備役」 外,增訂「軍事訓練」為役種之一;未來徵兵制停止後,役男仍須接受四個月軍事訓練,各項福利及權利義務比照常備兵標準辦理,役畢後則以常備兵役列管,以符《憲法》「人民有服兵役的義務」之規定。

四個月的軍事訓練期,也可以就讀高中職、大專院校時修習的軍訓課折抵役期,以八堂軍訓課折一日的方式計算,不過最多不得超過三十日;就讀大專以上學校的役男,也可利用寒、暑假接受軍事訓練。對於停止徵集服常備兵役現役年次之前的役齡男子,未經徵集或補行徵集服役者,則應服一年替代役。

不過新法也明定,在志願役人數不能滿足兵額時,行政院可回復徵集役男服常備現役。

國民黨立委帥化民表示,在增加「軍事訓練」役種後,可落實國軍「平時募兵、戰時徵兵」的人力規劃。


http://tw.news.yahoo.com/%E5%85%B5%E5%BD%B9%E6%B3%95-%E4%BF%AE%E6%AD%A3%E6%A1%88%E4%B8%89%E8%AE%80-%E5%81%9C%E5%BE%B5%E5%85%B5%E5%88%B6%E5%BE%8C%E5%BD%B9%E7%94%B7%E6%94%B9%E6%9C%8D%E5%9B%9B%E5%80%8B%E6%9C%88%E8%BB%8D%E8%A8%93%E5%BD%B9-213000020.html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歷史科】張瓊文 老師

姓名:張瓊文
生日:3月10日,雙魚座
背景:台中女中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
            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羊駝?駱馬?

最近地理上到中南美洲,介紹了安地斯山脈的特有種-駱馬
辦公室老師問到駱駝等不等於羊駝
真是一時間被問倒了

於是在善心人士的尋找下, 以下可得到解答
http://www.hgjh.hlc.edu.tw/~ww0002/peru/index3.htm

西班牙番茄大戰

雖然不能到場共襄盛舉
但看看影片過過癮吧
這也太刺激了吧 酷~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jIFw5FJmz8&feature=related

【刑法】補充講義

國中,高中皆適用。下載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地理科】張惠雯 老師

姓名:張惠雯
生日:8月17日,獅子座
背景:台中市日南國中
            台中市清水高中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

【地理科】林曉瑛 老師

姓名:林曉瑛
生日:3月20日,雙魚座
背景:台中市台中女中
            國立台北師範大學地理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公民科】黃鈺蒨 老師

姓名:黃郁蒨
生日:12月22日,魔羯座
背景:台中市光明國中
            台中市嶺東技術學院
            台北市東吳大學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歷史科】徐國誠 老師

姓名:徐國誠
生日:10月4日,天秤座
背景:台北市立成功高中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是否了解自己?(中學多元性向測驗結果解釋)

近來三年級在做這個,好奇所以向朋友要來資料看看。其實…

態度決定高度,而不只是能力

測驗結果不見得就是真實

在這個社會,需要各種人才,而人才並非只有一種,測驗是幫助了解自己用,知道自己才能讓自己走出未來。

感謝新北市立三民高中輔導處廖怡然老師提供。
下載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全球人口突破70億大關

摘譯自2011年10月26日ENS英國,倫敦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執行主任Babatunde Osotimehin(聯合國/提供)聯合國26日於英國倫敦及全球100多個城市所發表的《2011世界人口統計》中指出,全球人口將在31日前內達到史無前例的70億人。
聯合國人口基金在其發表的報告《70億人的可能性》(People and Possibilities in a World of 7 Billion)中說,我們現在如何應對將會決定我們會有一個環境惡化、不公以及經濟衰退的未來,還是一個健康、永續以及繁榮的未來。
聯合國人口基金的Babatunde Osotimehin博士在倫敦提出這份報告時說,70億大關「是一個挑戰,也是呼籲採取行動的機會。」「今天的里程碑提醒我們必須即刻採取行動。」
加納的Otuam,學校外擠滿了登記入學的人群,2011年10月4日。(Eleanor Herman/攝影)Osotimehin博士觀察到,全球的70億人中,18億人介於10至24歲。「年輕人握有未來的關鍵,具有改變全球政治格局的能力,並透過創造力以及創新能力推動經濟前進。但是現在必需要抓住機會來實現年輕人的潛力。」
他說,「從阿拉伯之春到華爾街靜坐等活動,我們知道人們要求改變。他們年輕,是世上大批年輕世代的一部分,而且他們有決心改變。」
《2011世界人口統計》是一份由人口學家、政策制定者、政府、民間團體以及個人等完成的田野報告,包含老化人口到迅速增加的年輕人、由增長到衰褪的族群以及高度城市化到增長的國際移民等問題。
一個印度的家庭成員(Plan Asia/提供)這份報告強調,這樣的人口規模,可以說是人類的成功,因為這意味著人們更長壽,也有更多的孩子長大成人。
但這報告也點出了國家內外、男女之間以及男孩與女孩間的巨大差距。聯合國發現,現在是比以往更重要的時刻,去制定出一個發展途徑來促進平等,而不是強調不平等問題。
數據顯示,全球人口正穩定的增長。僅僅是1999年的12年前,全球人口為60億,而再往前推12年到1987年,當時全球為50億人。
聯合國於五月發表的另一份單獨報告預測,在2050年時全球人口將達93億,並在本世紀末超過100億。預計大部份的增長將來自高生育率的國家,39個在非洲,9個在亞洲,6個在大洋洲,4個在拉丁美洲。
日本沖繩,慶典節目中的孩童。(Mark Boucher/攝影)今日,全世界有60%的人口居住在亞洲,15%的人口居住在非洲。
但非洲的人口增長率約為每年2.3%,高於亞洲的1%兩倍以上。
亞洲人口目前為42億,預計將在本世紀中的2052年到達高峰52億,然後逐漸下降。
報告顯示,現在活著的人們預期壽命更長了。在50年代早期的平均壽命約為48歲,而本世紀前十年已經增加到68歲。
嬰兒死亡率也大幅下降,從50年代的每千名死亡數為133人,到2005至2010年間的每千名死亡數為46人。疫苗接種降低了全球孩童的患病率。
報告也顯示,生育力,也就是女性預計生育的幼兒數下降了一半以上,從6.0降到2.5,部份的原因是經濟發展與成長,也是因為女性受教育的機會、賺錢的機會、包含現代化方式與家庭計畫有關的性別與生育健康照顧等都大幅增加了。
「但我們的工作離完成還差得遠,」Osotimehin 博士說,「還有2.15億發展中國家中的育齡女性缺乏自願性的家庭計畫,發展中國家內百萬青少年男女對性教育方面的缺乏,也缺乏如何避孕以及預防愛滋病感染的資訊。」
Osotimehin博士說,「世界上有些地方婦女的地位低落,嬰幼兒的存活率也很低。我們必須打破經濟、法律以及社會的藩籬,讓男性與女性、男孩與女孩,在生活各方面都得到平等。」
World Population Jumps to Seven Billion
LONDON, UK, October 26, 2011 (ENS)
In five days, there will be an unprecedented seven billion people on Earth, the United Nations projects in a new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11 report released today in London and in more than 100 other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How we respond now will determine whether we have a future marked by environmental decline, inequalities and economic setbacks or a healthy, sustainable and prosperous future, says the UN Population Fund in its report, "People and Possibilities in a World of 7 Billion."
The seven billion mark "is a challenge, an opportunity and a call to action," said UNFPA Executive Director Dr. Babatunde Osotimehin at the report's launch in London. "Today's milestone is a reminder that we must act now."
Of the world's seven billion, 1.8 billion are young people between the ages of 10 and 24, Dr. Osotimehin observed. "Young people hold the key to the future, with the potential to transform the global political landscape and to propel economies through their creativity and capacities for innovation. But the opportunity to realize youth's great potential must be seized now."
"From the Arab Spring to the sit-ins on Wall Street, the people are demanding change. They are young, part of the largest youth generation our world has ever known, and they are determined," he advised.
The State of World Population 2011 is a report from the field, where demographers, policy makers, governments, civil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are dealing with population trends from ageing to rapidly rising numbers of young people, from high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to shrinking populations, and from high rates of urbanization to rising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The record population size can be viewed as a success for humanity because it means that people are living longer and more children are surviving into adulthood, the report emphasizes.
But it illuminates the disparities that exist among and within countri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girls and boys. The UN recognizes that charting a path now to development that promotes equality, rather than reinforcing inequaliti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The rate of global population increase is rising but stabilizing, the data show. Just 12 years ago, in 1999, the world population was six billion; and 12 years before that, in 1987, there were five billion people on Earth.
A separate UN report in May foresees a global population of 9.3 billion people in 2050, and more than 10 billion by the end of this century. Much of this increase is expected to come from high fertility countries - 39 in Africa, nine in Asia, six in Oceania and four in Latin America.
Today, 60 percent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lives in Asia and 15 percent in Africa.
But Africa's population is growing about 2.3 percent a year, a rate more than double that of Asia, with its one percent growth rate.
Asia's population, which is currently 4.2 billion, is expected to peak around the middle of the century, at 5.2 billion in 2052, and then to start a slow decline.
People now alive can expect to live longer, the report shows. The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has been extended from about 48 years in the early 1950s to about 68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ew century.
Infant deaths plunged from about 133 per 1,000 births in the 1950s to 46 per 1,000 in the period from 2005 to 2010. Immunization campaigns have reduced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diseases worldwide.
In addition, fertility,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 woman is expected to have, dropped by more than half, from about 6.0 to 2.5, partly becaus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because of greater access by women to education, income-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sexual and reproductive health care, including modern methods of family planning, the report shows.
"But our work is far from done," said Dr. Osotimehin. "Consider that there are 215 million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o lack access to voluntary family planning. There are millions of adolescent girls and boy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who have too little access to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about how to prevent pregnancies or protect themselves from HIV."
"In pockets of the world where women's status is low, infant and child survival are also low," Dr. Osotimehin said. "We must tear down economic, legal and social barriers, to put women and men and boys and girls on an equal footing in all spheres of life."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www.ens-newswire.com/ens/oct2011/2011-10-26-01.html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出發吧 前進青藏高原

偶然於網路上看見某位地理老師登上青藏高原的紀錄片
現在二年級同學碰巧讀到"中國的地形"一課
參考看看下列影片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e0WRj4beZk

2011年9月5日 星期一

猜看看這是什麼會議?

大家看看這新聞說的1938年英、德簽的條約,猜猜是什麼會議簽的?

英解密文件 張伯倫幫希特勒哄騙百姓
更新日期:2011/09/04 13:25 英國前首相張伯倫當年幫希特勒想出了哄騙英國百姓的方法。他要希特勒簽約保證,跟英國作戰的時候不用毒氣、不炸平民、不炸文化古都。


英國最新解密的文件顯示,對希特勒採取姑息態度的張伯倫,一九三八年到慕尼黑跟希特勒簽訂了一紙協議。張伯倫告訴英國人,這張協議確保了一個時代的和平。


簽完協議以後沒多久,他又跟希特勒的代表在倫敦私會。他告訴德方,只要希特勒宣佈一旦跟英國開戰雙方都不用毒氣,不互炸百姓,不炸對方的文化古都,英國百姓就會同情德國。


張伯倫的這次私會,連當時的外相「哈里法克斯」都不知道。「哈里法克斯」還是在他們會晤以後接到英國埋伏在德國使館的間諜的報告才知道這件事情。


來源: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904/1/2y411.html

答案是「慕尼黑會議」,猜對了嗎?這時德國已入侵捷克的蘇台德區,英法號稱用這塊別人的土地換取一個世代的和平,結果卻是一個時代的笑話

與狼虎定約定,是最愚蠢的事,請大家一定要記住。

2011年9月4日 星期日

基督教婚禮照片

下載
大家可以看看,這是我長老會的朋友,其妻乃靈糧堂者,都是新教。
很有趣的是現場用台語祝禱喔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大陸朋友到臺灣一定不要做的10件事

來源是中國官方新聞的網站:新華社。為了因應大陸客來臺自由行而出現的東西

http://news.xinhuanet.com/tw/2011-06/14/c_121523843.htm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東號稱是臺灣網友寫的,但事實上是「偽造臺灣網友」,乃大陸官方寫的東西
將臺灣寫得很美好,寫得臺灣人是有修養、整潔秩序良好、好客、自由的地方
近乎完美
但我們也可以反省一下,真的我們自己臺灣人有做到下面的十件事嗎?或是他寫得像是在寫日本或其他國家?
其實很多臺灣人都做得很好,這就是國際競爭力的表現,也期許要加強的人再加油!


台湾网友:大陆朋友到台湾一定不要做十件事

   两岸开放观光到了现在,已经进入个人游的阶段了。我的大陆朋友们都在摩拳擦掌等着到台湾去畅游一下。

  台湾同胞好客是举世闻名的,就算家里只有一张床也会让给客人睡,自己打地铺。台湾人最大的乐趣不是谈时政,而是谈八卦和吃喝玩乐。这样说来有些自贬;不过也的确如此。不过,两岸虽然只隔一条小海峡,毕竟人文和生活不同,所以有些小节不妨留意一下:

 一、一定不要动不动就说毛主席万岁。
  虽然在大陆您可以说习惯了,三句两句总忘不了吟唱一下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娇”啥的,不过听在台湾人的耳朵里还是怪怪的。这倒不是信仰的问题,也不是统独的意识,台湾人听毛主席就跟您提蒋介石三个字一样,会认为您这人思想太陈旧,都二十一世纪了还提那些!是不是有点…

二、一定不要带着”儿”音说话。
  倒不是说卷舌音不好听,不过到台湾问问不是接待您的人就会理解,台湾人认为大陆人讲话有股子土腔。也许是推动正音的活动久了,现在的台湾普通话只可能有些台语腔,却不会有土腔。您说话可得留神转一下,不要让自己露馅儿。

 三、一定不要上茅房不关门。
  北京的公厕十间有八间都没有门把的,在台湾可不是这玩的,公厕都要打分数,连小马哥都去打扫过的。所以您进入卫生间以前,得先敲下门,里头说“有人”,您就别乱拽;敲两下没回应再往里头闯。闯进去之后记得关门上锁,免得后头人不留神吓一跳,还会连声致歉。还有记得要排队、不要插队,否则旁边的孩子们就知道您是大陆来的。还有在厕所里也不要乱吐痰在地上,用完要冲水,不能留异味。

四、一定不要穿的大红大绿却没梳头。
  往台湾游览的飞机上我看到不少女士们听说台湾人时尚,就穿的花红柳绿。其实那是没必要的,台湾崇尚自然风,又四季如夏,简单的衣裙足矣。
  早年大陆男士们到了台湾就穿西服外套这也没必要;如果一定要穿那就记得要全套:上身跟西裤,配上同色的袜子与有鞋带的皮鞋。否则很多爷们穿的上衣是买现成的,西裤是订做的,再配上条白袜加球鞋。那在台湾话就是“不搭不七”啰!男士们也不要留个大光头到台湾,那“美妹”肯定把您当做黑道大哥啦!

五、一定不要拉开大嗓门嚷嚷。
  中国人气量足,无论走到哪儿都忘不了大声讲话,尤其到了餐厅,或者在路上讲电话,都惟恐天下不知道您在干嘛!?很多人说台湾人讲话细声细气,其实这才是正常的。
  我们是在家里骂孩子、在单位上当官习惯了,所以出门也忘了节制。还有要记得别在餐厅说“服务员”,别在飞机上说“乘服员”,在台湾一律是先生小姐、空中小姐和空中少爷。女士这名辞则是指年长的女人,所以也很少用。即使一位女人八十岁,还是可以称她为张小姐,而不是张女士。

六、一定不要没有时间观念。
  台湾人的生活是比较紧张的,争分夺秒是很正常的事儿。大陆朋友们在台湾就要理解“效率”这字眼的重要性,也就是台湾人经常说的「抢时间」。
  比方说台湾人说等一下就过来可能意思说五分钟,但是大陆朋友可能听起来是半小时之内赶过来。如果您来到台湾,就得严守时间观念。特别是有正事要办的时候更加如此。台湾的政府和官员都是为民服务的,他们很讲效率,而且各单位都有效率和服务的竞赛。

七、一定不要开车乱按喇叭。
  大陆的驾驶人只要前面有一丁点儿动静就会按喇叭;在台湾无论乡村都市很少听到喇叭声。街上有人穿越就得让行人先行,否则您会被罚钱,还会有人对您叱之以鼻:怎么这样没耐心又没礼貌。
  街上红绿灯都有「小绿人」可以倒数计时,走路的人可以算的出可不可以过街;还有很多街道是可以不走直线过街,而是走斜线过街的。台北的街道大马路多为单行道,还都辟有公交车专用道。公车站上的显示器可以让等车的人知道车子已经走到哪?还得等几分钟。如果很急,就搭捷运(地铁)也是四通八达;并且地铁接公交车是免费的。

 八、一定不要随处扔垃圾。
  台湾的垃圾是“不落地”的,必须分类包装以后回收。包装塑料袋也是特定的,不可以用自家里没用的袋子一包,就把垃圾扔了。那样的话,环保单位会根据您的垃圾找到您罚钱的。
  如果到台湾您有垃圾,即便是个小烟头,也都得扔在附近的垃圾桶里头盖好。还有,台湾的各种公共场所早已经全面禁烟,烟民到台湾会很辛苦,没有地方可以抽烟的。

 九、一定不要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台湾人动不动就谈养生,近年来吃蔬菜比吃肉要贵很多。素菜餐厅比比皆是,有很多比荤菜还贵。台湾人看到肉就怕,多数人都会节食减肥。所以来台湾就多品尝特色美食,而这些美食多半都是养生食品而非大鱼大肉。
  喝酒台湾人也会,不过不流行喝白酒,而是红葡萄酒为优先。白酒是烈酒,也是一种被认为不符合养生节奏的酒类,所以除非陪大陆客或者特别的老饕,否则餐桌上都是红酒居多。餐桌上也不要尽可能的点很多菜,这种浪费也会被暗笑。

 十、一定不要用美音法唱歌。
  台湾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很多家庭有KTV,连汽车里头都装有车用KTV,这事一种最普遍的娱乐。但是大陆朋友唱歌(尤其是女士)喜欢用假嗓子飙高音,这就跟台湾人唱歌发声不同。台湾歌星在大陆很火爆,无论是早期的邓丽君,现在的蔡依林、周华健、周杰伦、张惠妹没有一个是飙嗓子型的,所以过时的唱法,也就甭带来展示了。

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台灣文學=台語文學? 台語=閩南語?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52700382.html

台灣文學 不等於台語文學
2011-05-27 中國時報 【陳芳明】
     黃春明接受「百年小說研討會」的邀請,五月二十四日在台南的文學館演講,題目是「台語文書寫與教育的商榷」。在演講過程中,遭到一位據說是台語教授的鬧場,嗆聲黃春明不用台語創作是很可恥。當場還有人舉起布條抗議,顯然是有備而來。黃春明是宜蘭人,他的小說不僅在台灣受到歡迎;而且在亞洲、在國際文壇頗受尊重。他的文學風格非常接近土地,語言也極為活潑。故事中的人物具有鄉土意識,但他從不以鄉土作家自居,小說中的對白,也常常溶入台語句法,生動而親切,他也從不自封是台語作家。

     凡是閱讀黃春明的小說,都不能不受到他寬容的心懷所感動。他的台語傳播與感染,絕對毫不遜於以台語專家自命的運動者。在演講中,他特別強調,語言是在真實的生活中具體實踐,絕對不能藉由毫無統一的拼音語法訓練出來。他呼籲,如果是愛台灣就不要害台灣。

     在會議中鬧場的台語教授,有他一套苦心造詣的拼音系統,卻又與典雅的基督長老教會羅馬拼音出入頗大。長老教會的台語系統,已有長久的歷史淵源,他們在每天的禮拜過程中,在日常生活確切實踐。其影響力深入民間,傳播力量非常強大。絕對不是深鎖在學院裡的僵化教育,能夠相互比並。如果黃春明沒有使用台語創作是可恥,一位大學教授使用國語在會場抗議,才是真正可恥。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多語言的社會。如果要定義台灣文學,就必須以台灣的歷史經驗與社會內容為依據。如果所謂台語是指福佬語,那麼如何定位客語、外省與原住民的作家?鍾理和是美濃客家人,他的文學作品從來就是以白話文創作。依照這位台語教授的指控,鍾理和不僅不能納入台灣文學,而且還有可恥之嫌。

     殖民地時期最成熟的台灣文學作品,幾乎都是以日文創作。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家,楊逵、張文環、呂赫若、龍瑛宗、吳濁流,沒有一位不是依賴日文從事創作。他們在小說中,除了少數台語對白之外,都寫出一手漂亮、流利的日文。他們藝術價值,到今天仍然呈現無可輕侮的尊嚴。他們使用殖民者的語言,卻完全無損文學中的批判精神。

     黃春明的小說<沙喲娜拉,再見>、<蘋果的滋味>,道出七○年代台灣社會最深層的抗議,對於美日帝國主義的批判,到今天仍然散發令人動容的精神。語言是負載思想的最好容器,只要能夠使藝術價值與抵抗精神真實傳遞出來,便無分台語與國語。何況,國語在現階段是各族群相互溝通的最佳平台。刻意彰顯特定族群語言的重要,無異是在傷害其他族群的情感。

     所謂台灣文學,並不等於狹義的台語文學。在本島與離島的任何族群寫出的所有作品,都是屬於台灣文學。語言傳播與訓練,不能永遠抱持受難心態,不能只是以脆弱的心情抗議,而是走進生活,介入社會,寫出具有高度藝術的文學,才能使語言健康起來。

     (作者為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本文轉載自最新出刊的1736期《時報周刊》子午對流專欄)



陳芳明是深綠的…但也不致於到蠻橫
部分改變了我這個會臺灣閩南語、日語、北京話,卻不會
客家語的客家人某政黨大閩南沙文主義的印象。
我活了三十年,受到很多外省人關照,也有很多閩南人幫忙我
也超愛原住民孩子們的活潑直爽
這樣的我,覺得好幸福
黃春明的名著是<兒子的大玩偶>,與蘋果的滋味都
曾拍過電影,標準的鄉土文學寫實主義作品

其實這些都是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遺留下來的仇恨。問題是,我們要讓生長在誰片大地的後起之秀們揹負起怎麼樣的命運?是寬容遠大的胸襟?或排他納我的狹小氣量?孩子們,期待君等有破政客之邪的智慧。

2011年5月30日 星期一

麻煩的日語

日語的數字和量詞的發音幾乎沒什麼關係,要背好幾套數字,也許是文化輸入國的特色
附件是我在清大,兩節課的筆記…別懷疑,老師可是很用功的!
下載

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名詞解釋:二戰重要會議

卡薩布蘭卡會議
摩洛哥卡薩布蘭卡 1943年1月14日-1月24日 丘吉爾、羅斯福、戴高樂、亨利·吉羅
義大利戰場的計劃,並計劃在1944年渡過英吉利海峽進行作戰。聲明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
…基本上是防蘇聯落跑,要聯合作戰到軸心國全部投降

德黑蘭會議
伊朗德黑蘭 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 丘吉爾、羅斯福、史達林
三巨頭的首次會面,計劃對納粹德國的最終作戰戰略,擬定諾曼底登陸的日期。
…準備諾曼第登陸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
美國華盛頓 1944年8月21日-8月29日 來自39個國家的代表,包括美國國務卿斯特蒂紐斯、英國代表賈德干、蘇聯代表葛羅米柯
一致同意建立聯合國
…就建立聯合國

雅爾達會議
蘇聯雅爾達 1945年2月4日-2月11日 丘吉爾、羅斯福、史達林
擊敗德國的最終計劃、戰後歐洲勢力範圍的劃分、確定聯合國大會的日期、蘇聯進攻日本的談判
…蘇聯得到很多好處,但要對日宣戰

波茨坦會議
德國波茨坦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 丘吉爾、史達林、杜魯門、艾德禮
波茨坦公報(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波茨坦協議(關於德國分治的問題)
…要日本無條件投降、分裂德國

美國影片:被奪走的民主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4x7MFZ4BXg&feature=player_embedded
值得反思臺灣是否如此

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中文轉英文:漢語、通用、威妥碼、國音二式

可以看看自己英文怎麼拼音喔
http://www.boca.gov.tw/sp.asp?xdURL=E2C/c2102-5.asp&CtNodeID=58&mp=1

台灣的政黨:含共產黨

在Yahoo新聞看到下面的文章,順便找一下臺灣的政黨列表。有的黨名頗有意思,如什麼「人民最大黨」、「臺灣黃金黨」、「圓黨」…




立院初審 刪除「人民不得主張共產主義」規定
更新日期:2011/05/16 17:36 呂欣憓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天(16日)初審通過人民團體法修正案,刪除「人民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是分裂國土」的規定,落實憲法保障人民言論和集會結社自由的精神。


根據現行的人民團體法規定,人民團體的組織和活動,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但經大法官釋憲後,認為該條文違憲,和憲法所保障的人民結社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精神牴觸。因此,行政院提案修改人民團體法,刪除此一條文。


內政部長江宜樺說:『(原音)主要是為了落實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人權公約的立法精神。人民團體法修正重點,第一點,為了符合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44號解釋,宣告及保障人民結社自由與言論自由之意旨,爰刪除現行人民團體「不得主張共產主義或分裂國土」之限制。』


此外,現行人民團體法中規定,申請設立的人民團體如果主張共產主義或主張分裂國土,主管機關將不予許可;如果經過許可設立,就廢止許可。民進黨立委高志鵬等人認為,這也已經違反憲法規定的集會結社和言論自由,因此提案刪除,也經過委員會初審通過。

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94%BF%E9%BB%A8%E5%88%97%E8%A1%A8


依內政部登記之中華民國政黨列表:

編號 政黨名稱 成立日期 負責人 2008立委當選數 2008立委參選數
1 中國國民黨 1894年11月24日[1] 馬英九 81 108
2 中國青年黨 1923年12月02日 吳文舟  
3 中國民主社會黨 1932年04月16日[2] 伊步倫  
4 工黨 1987年11月01日 鄭昭明  
5 中國民主黨 1988年08月14日 沈朝江  
6 中國民主正義黨 1987年12月25日 張大政  
7 中華共和黨 1988年03月09日 汪英群  
8 中國聯合黨 1989年02月12日 王健全  
9 中國新社會黨 1947年11月12日 陳健夫  
10 中國民眾黨 1987年11月21日 王忠泉  
11 中國中和黨 1894年04月05日 鄭祥麟  
12 中國統一黨 1988年03月09日 何茂松  
13 統一民主黨 1988年03月02日 孫生蓮  
14 中國忠義黨 1989年03月26日 崔曉雲  
15 勞動黨 1989年03月29日 吳榮元  
16 民主進步黨 1986年09月28日 蔡英文 27 104
17 中華青少黨 1989年02月26日 賴永清  
18 中國老兵統一黨 1988年11月12日 陳玉珍  
19 青年中國黨 1923年12月02日 熊愷  
20 忠義致公黨 1989年03月29日 張晉瑋  
21 中國民主青年黨 1953年03月21日 洪炳爐  
22 中國鐵衛黨 1989年03月24日 費季良  
23 中國團結黨 1989年05月21日 吳志毅  
24 中國自由民主黨 1987年08月02日 吳崑誠  
25 中國復興黨 1989年05月30日 王水村  
26 大同黨 1989年05月20日 江連興  
27 中國國安黨 1989年06月28日 陳漢龍  
28 中國和平黨 1989年06月04日 張文洋  
29 中國民主革新黨 1987年09月13日 高照雄  
30 民主自由黨 1989年01月01日 何偉康  5
31 民主行動黨 1981年03月01日 王明龍  
32 中國民主憲政黨 1989年07月15日 陳首  
33 中國大同民主黨 1988年10月10日 陳恆升  
34 中國洪英愛國黨 1989年07月20日 陳建宏  
35 大公黨 1989年01月07日 雷渝齊  
36 中國自強黨 1989年07月07日 陳信夫  
37 中國中青黨 1923年12月02日 顏南昌  
38 中華正統黨 1989年08月25日 馮岳  
39 中國民主統一黨 1989年09月26日 謝天添  
40 中國全民黨 1989年10月30日 劉豹  
41 中國保民黨 1989年12月16日 莊正棟  
42 農民黨 1989年02月03日 張銘顯  
43 中國崇尚正義黨 1989年02月13日 劉海洋  
44 中國民治黨 1989年02月03日 廖志雄  
45 中國人權促進黨 1989年10月10日 韓蔚天  
46 中國民政黨 1990年03月31日 呂振球  
47 台灣原住民黨 1990年03月18日 伊掃魯刀  
48 中興黨 1990年04月05日 李西唐  
49 中國民富黨 1990年04月16日 於金印  
50 民主共和黨 1990年05月05日 楊文華  
51 自主民行黨 1990年05月08日 鄭純霖  
52 中華全民均富黨 1990年05月08日 張沛江  
53 中國大同社會黨 1990年05月11日 陳天發  
54 天下為公黨 1990年07月12日 吳文投  
55 中國青年民主黨 1990年08月06日 陳秀雄  
56 真理黨 1990年09月18日 蕭志宏  
57 中國大同統一黨 1990年10月07日 張迺強  
58 中國檳英富國黨 1990年09月05日 曾鑛  
59 中華社會民主黨 1991年03月01日[3] 朱高正  
60 新中國民主建設黨 1990年12月25日 彭華甫  
61 中國自由社會黨 1991年01月13日 黃漢東  
62 中國自立黨 1991年05月11日 陳振瑞  
63 中國全民福利黨 1991年07月28日 翟平洋  
64 中國婦女黨 1991年08月15日 吳心人  
65 中國婦女民主黨 1991年08月18日 吳貴如  
66 全國民主非政黨聯盟 1991年10月16日 葉憲修  
67 中國人民行動黨 1991年09月28日 馬謝祿  
68 中華勞工黨 1991年10月25日 蘇玉柱  
69 全國勞工黨 1992年05月01日 佐靜秋  
70 中華少數民族正義黨 1992年06月21日 陳弘建  
71 中華民族共和黨 1992年09月02日 吳再生  
72 中華安青黨 1992年09月19日 王仲三  
73 公民黨 1993年03月07日 錢漢清  14
74 新黨 1993年08月10日[4] 郁慕明  10
75 青年協和進步黨 1994年08月09日 柯乃豪  
76 中國國家黨 1995年07月17日 任台慶  
77 人民團結黨 1995年09月18日 蘇秋鎮  
78 先進黨 1996年01月01日 陳裕祥  
79 綠黨 1996年01月25日 潘翰聲
劉麗蘭  14
80 國家民主黨 1996年04月04日 黃建源  
81 自然律黨 1996年09月22日 陳榮順  
82 建國黨 1996年10月06日 吳景祥  
83 中華新民黨 1997年05月18日 龔春生  
84 社會改革黨 1997年07月19日 徐運德  
85 民主聯盟 1998年06月24日 徐成焜  
86 新國家連線 1998年09月18日 彭百顯  
87 台灣民主黨 1998年12月20日 林玉印  
88 中國天同黨 1999年04月18日 邵伯祥  
89 中山黨 1999年11月12日 呂學偉  
90 親民黨 2000年03月31日 宋楚瑜 1 3
91 中國共和民主黨 2000年03月12日 林雄  
92 大中華統一陣線 2000年07月07日 王昭增  
93 新中國統一促進黨 2000年08月13日 陳明雄  
94 台灣慧行志工黨 2000年12月12日 林呈財  
95 台灣團結聯盟 2001年08月12日 黃昆輝  28
96 台灣族群統一聯盟 2001年08月17日  
97 台灣吾黨 2001年09月21日 魏吉助  
98 中國台灣致公黨 2002年04月21日 王瑞陞  
99 富民黨 2002年05月04日 廖文志  
100 中國喚民黨 2003年03月29日 萬慶貴  
101 台灣民主工黨,網站 2003年04月27日 謝正一  
102 全民忠義黨 2003年07月27日 楊掌朝  1
103 世界和平黨 2004年03月13日 林景松  1
104 工教聯盟 2004年03月21日 林樵鋒  
105 民生權利進步黨 2004年04月03日 陳建州  
106 無黨團結聯盟 2004年06月15日 林炳坤 3 7
107 尊嚴黨 2004年06月20日 曾穩達  
108 中華民國自由自在黨 2004年06月08日 蔡明達  
109 保衛中華大同盟 2005年03月12日 林正杰  
110 保護台灣大聯盟 2004年08月01日 楊緒東  
111 台灣人民行動聯盟 2005年07月23日 黃文章  
112 中華博愛致公黨 2005年08月12日 金念慈  
113 中華統一促進黨 2005年09月09日[5] 張馥堂[6]  
114 中國民主進步黨 2005年10月16日 周慶峻  
115 新台灣黨 2004年07月04日 陳三興  
116 台灣建國聯盟 2005年12月10日 吳清  
117 台灣黨 2004年07月17日 黃水木  
118 濟弱扶傾聯盟,網站 2006年04月12日 黃啟埴  
119 台灣生活黨 2006年07月15日 康惟壤  
120 黨外團結聯盟 2006年09月01日 張幸松  
121 客家黨 2006年10月14日 溫錦泉  13
122 全民廉政無黨聯盟 2006年09月09日 王春源  
123 台灣新客家黨 2007年02月11日 古文發  
124 台灣平民行動黨 2007年03月04日 陳祖賢  
125 全民健康聯盟 2007年03月23日 吳南河  
126 自由工黨,網站 2007年05月01日 吳權鴻  
127 台灣國民黨,網站 2007年05月27日 廖國安  
128 台灣農民黨 2007年06月15日 謝永輝  18
129 台灣平民民主黨 2007年06月06日 林志昇  
130 第三社會黨 2007年07月15日 周奕成  15
131 中華革興黨 2007年06月30日 康陳銘  
132 大道慈悲濟世黨 2007年09月22日 王崇任  8
133 紅黨 2007年10月14日 姚立明  18
134 制憲聯盟 2007年11月08日 黃千明  15
135 民主和平黨 2007年11月18日 曾澤崑  
136 台灣民主共和黨 2007年11月24日 周振堅  
137 世界和平中立黨 2007年12月09日 王可富  
138 台灣國家黨 2008年04月26日 孫政雄  
139 本土公民黨 2008年04月26日 曾瀚篁  
140 中華民生黨 2008年05月24日 尹載福  
141 台灣共產黨 2008年07月20日 王老養  
142 世界勞工黨 2008年11月01日 王春長  
143 中華民族黨 2008年11月08日 程步青  
144 廣播電訊聯盟黨 2008年11月29日 許見菖  
145 人民聲音廣播黨 2008年12月27日 洪明輝  
146 海峽兩岸和平大聯盟黨 2009年03月01日 簡炳洪  
147 中華民國共產黨 2009年03月31日 呂寶堯  
148 禮憲黨 2009年05月23日 藍世博  
149 台灣民生黨 2009年06月23日 賴継雄  
150 孝道黨 2009年07月11日 黃克林  
151 中華婦女黨 2009年08月03日 塗明慧  
152 中國共產聯盟 2009年08月28日 施鋒陽  
153 人民最大黨,網站 2009年10月01日 許榮淑  
154 東方紅黨 2009年10月01日 林原陞  
155 福爾摩沙法理建國黨 2009年09月06日 城仲模  
156 人民黨 2009年10月04日 林豐  
157 臺灣民主共產黨 2009年10月01日 陳天福  
158 白黨 2009年10月31日 粘丁山  
159 鳳凰黨 2009年12月27日 洪美珍  
160 台灣福利黨 2010年02月05日 陳永松  
161 中華天同黨 2010年02月20日 呂寶堯  
162 中華客家黨 2010年02月07日 劉秉菘  
163 大中華梅花黨 2010年03月05日 黃玉如  
164 中華生產黨 2010年02月28日 盧月香  
165 中華精英黨 2010年03月21日 吳誠致  
166 台灣主義黨 2010年03月03日 姜水浪  
167 中國洪門致公黨 2010年05月21日 蕭圓寶  
168 台灣我們的黨 2010年06月13日 柳茂川  
169 大道人民黨 2010年06月13日 陳翠容  
170 台灣民意黨 2010年08月22日 黃天辰  
171 台灣民主運動黨 2010年08月26日 林豐隆  
172 台灣小農黨 2010年09月05日 傅澤雄  
173 中華家國黨 2010年09月19日 梅峰  
174 中國社會黨 2010年09月12日 周傑之  
175 中華建設黨 2010年12月05日 王格琦  
176 圓黨 2010年12月26日 溫程顯  
177 中華維新黨 2010年12月05日 陳坤能  
178 華聲黨 2010年10月17日 劉敏 (台灣)  
179 第三勢力聯盟 2011年01月12日 孫修睦  
180 臺灣黃金黨 2011年01月13日 池鎮庚  
181 政治議題聯盟 2011年02月27日 周琮棠  
182 世界客屬黨 2011年03月12日 吳權塾  
183 中國青蓮黨 2011年03月15日 何俊元  
184 中華文化黨 2011年03月17日 林忠山  
185 台灣成功黨 2011年03月26日 王志鏗  

※以上資料以內政部公布為準。

2011年5月13日 星期五

新聞:全球首座!日美擬在蒙古核廢貯存設施

日本「每日新聞」九日報導,儘管日本核電廠危機未解,日本和美國仍計劃在蒙古興建全球第一座國際性核廢料貯存設施,以服務核能出口產業,與俄羅斯及法國等對手競爭。
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官員表示,經產省從去年九月開始,便與美國能源部針對在蒙古興建世界第一座國際性核廢料貯藏處理設施,展開非正式的秘密會談。對於國內沒有核廢料處理場的日美來說,東芝、日立和奇異(GE)等核能業者,將可據此與可提供反應爐及廢棄物處理整套方案的俄羅斯、法國等其他國家抗衡。

蒙古國營MonAtom LLC資深官員上月曾表示,蒙古不受日本福島核電廠危機影響,打算在二○二○年前擁有第一座核電廠,並發展核燃料生產能力,開發豐富的鈾礦資源。但美日在蒙古興建核廢料處理設施,除蒙古輿論外,中國和俄羅斯等周邊鄰國可能也會反對。

據報導,美、日、蒙三國原已預定二月就核廢料處理的初步計畫簽署協議,但日本外務省以缺乏各部會共識為由,表態反對,因而被迫延後。在三一一震災後,新的簽署日期尚未定案。對此,經產省官員予以否認。【取自自由時報】

新聞:不滿鎮壓示威 歐盟對敘利亞實施制裁

敘利亞升高對群眾示威的鎮壓力度,歐洲聯盟9日晚間宣布,從10日起,對敘利亞實施武器禁運。
歐盟的聲明指出,歐盟禁止運送武器以及可以被用來進行內部鎮壓的設備到敘利亞;此外,歐盟也對13名敘利亞官員和敘利亞政權的同夥實施旅遊禁令,不准他們前往歐盟的27個成員國,並且凍結他們的資產;因為他們被確認為應該為敘利亞暴力鎮壓平民的行為負責。

歐盟預定10日公布遭到制裁的13名敘利亞官員的姓名。一名歐盟官員上週曾經表示,敘利亞總統巴夏爾(Bashar Assad)不會被納入制裁名單。

歐盟外交政策最高代表艾希頓(Catherine Ashton)說,歐盟的這項決定符合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的普世價值,希望藉此促使敘利亞領導人立即改變政策、結束暴力,開展真正的、範圍廣泛的政治改革,並且進行廣泛對話。

艾希頓表示,如果敘利亞當局沒有作出改變,歐盟將考慮採取進一步的對策。【取自中央廣播電台】

新聞:80年來最大澇害重創美國中部

美國中部經歷超過80年來最大澇害,不僅房宅、農場、道路慘遭淹沒,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 River)也暴漲至正常寬度的6倍。

田納西曼非斯(Memphis)頓成水鄉澤國,官員巡視該地岌岌可危的防洪堤;密西西比河寬度也從平常的0.8公里,增至4.8公里。

大部分曼非斯地區因防洪堤和天然陡岸發揮作用免於嚴重澇害,但是住在墨德島(Mud Island)富裕社區的民眾,只好奮力抵抗洪水侵襲家園。

洪水幾乎淹沒沿岸住宅,道路另外一端公寓周圍所堆起的沙包圍牆,慘遭沖毀。【取自法新社】

名詞解釋:什麼是BOT?

BOT的主要精神是 : 公共工程建設計畫由政府機關擬訂,並交與民間投資興建與經營 , 在民間經營一段時間後再交回國家經營

build(興建)、operate(營運)以及 transfer(移轉).

因此我們可以說BOT就是由政府規劃的公共工程建設方案 , 再交給民間來投資興建並於經營一定的時間後,再移轉由國家接手經營的一種政府與民間的合作模式 . 藉此政府藉由民間的資金來興建公共工程 , 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 . 而民間的投資者亦可因投資經營而獲利 . 可說是政府與民間雙贏的模式 .

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交通、能源、環保、通信等基礎設施的需求猛增。然而,世界各國政府由于財力有限,一時難以增加資金用于基礎設施建設,於是,BOT方式應運而生。土耳其是第一個將BOT方式用于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國家,在70年代末就采用BOT方式建設了阿科伊發電廠。

台灣高鐵就是一件台灣重要的BOT案,但已虧損及負債累累 , 一旦由政府接管 , 其持續的虧損及龐大負債則將由全民買單 . 這就違背了BOT的主要精神 , 也就是說國家及人民未蒙其利 , 卻已先受其害 !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新聞:搶生意 薩摩亞換時區

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將轉換時區,從原本位於國際換日線的東部換成西部,以便與其最大貿易夥伴澳洲、紐西蘭的時間更為接近,利於商業往來。
國際換日線貫穿太平洋中央,目前薩摩亞時間晚於格林威治標準時間11個小時、東澳21小時、紐西蘭23小時,是地球上最後送別一天的地方之一。今年12月29日轉換時區後,成為全球最早迎接黎明地區,提早威靈頓1小時、雪梨3小時。

薩國總理圖萊帕表示,這項改變主要是為了便於與紐澳做生意,這兩個國家也擁有最大的薩摩亞僑居社群。他說︰「針對與紐澳貿易互動而言,我們每週流失2個工作天。當這裡是週五時,紐西蘭已經是週六,而當我們作禮拜時,雪梨與布里斯班已經上班了。」

他表示,119年前薩國主要貿易夥伴是歐美,因此當時將時區定於換日線之東,如今這項改變可望提振18萬人口的薩國觀光業,因為觀光客可在薩摩亞慶生或歡度結婚紀念日後,以不到1小時的飛航,越過換日線再過一次生日與結婚週年。

為了與紐澳趨於一致,2009年圖萊帕頒布法規,強制駕駛人從原本的靠右改成靠左駕駛。最近一次更改時區的國家吉里巴斯,1995年該國將時區改為換日線以西,以免其領土分散於換日線東西兩邊。【取自自由時報】

新聞:美國龍捲風 災損最高55億美元

災難專家今天表示,龍捲風和雷雨4月底橫掃美國東南部,所到之處留下一片狼藉,估計天災保險損害金額最高達到55億美元。

根據災害評估公司AIR Worldwide的估計,在4月22日到28日之間席捲7州、造成共354人死亡的超強暴風,帶來的災難損害大約在37億到55億美元的範圍內。

這場美國自從1925年至今最致命的龍捲風,夷平了數千棟民宅,且光是在重災區阿拉巴馬州的杜斯卡洛薩(Tuscaloosa),就有高達5000棟房屋在風暴中傾頹。

根據AIR Worldwide,共有超過200個龍捲風成形著陸,其中更有2個達到破壞力最大的EF5級,狂風時速達到每小時320公里。

AIR的首席科學家杜蓋特(Tim Doggett)表示:「這是超過20年來,首度出現2個EF5級龍捲風在同一天襲擊,也就是4月28日。」另外還出現12個EF4級龍捲風。【取自法新社】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新聞:紐國強震 經濟衝擊更甚日本

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天表示,去年9月與今年2月紐西蘭強震,將使紐國國內生產毛額損失約7.5%,超過強震對日本經濟的衝擊。
IMF估計,基督城(Christchurch)災後重建將花費約150億紐元(119億美元),對國家財政負擔高於1995年阪神地震和去年智利超級強震。

IMF指出:「日本近期強震的損害程度仍不確定,不過以國內生產毛額比例而言,很可能還不如紐國基督城坎特布里(Cantebury)地區發生的地震。」

紐國第2大城基督城2月發生規模6.3強震,181人喪命,去年9月也有規模更大的7,1地震,不過死傷較少。

IMF經濟學家說,地震會讓紐國今年經濟成長下滑2個百分點,使經濟成長率只剩1%。

IMF指出:「地震造成的財產損失相當於國家產值的2%至3%左右,預估產值會暫時下滑。」

這份IMF紐國經濟年度報告說:「地震已經引發重大損失、傷害信心。」

「大量不確定性圍繞著經濟展望,特別是有關地震後重建的規模和時間。」

報告也警告,經濟風險「趨向下滑」,特別是假如新興亞洲國家的旺盛需求衰減,且長期利率上升。

不過報告說,重建工作一旦上路,將推動經濟成長率在明年達到4%。

IMF指出,紐幣匯率「略為」高估,房地產價格似乎也過熱。【取自法新社】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新聞:賓拉登被擊斃 各國加強反恐

國總統歐巴馬今晚宣布,蓋達組織首領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已被美軍擊斃,福斯新聞網(FOX)報導,賓拉登之死可能激起反美行動,世界各國正提高反恐戒備。
歐巴馬今晚在白宮透過電視實況轉播發表談話指出,由少數美軍組成的行動小組,已擊斃了藏身在巴基斯坦的賓拉登,同時也在突擊行動結束之後取得賓拉登的遺體。

賓拉登的死訊傳出,立刻成為國際頭條要聞。

FOX今晚報導,世界各國政府現正加緊提高反恐戒備。

美國官員擔心賓拉登之死可能激起反美行動,甚至造成恐怖份子針對在海外的美國人展開暴力攻擊,因此籲請各國加強戒備。【取自中央社】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新聞:中國人口結構現危機 一胎化拖過換屆

大陸人口普查顯示,與10年前相比,15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3%,對此,國內外專家一致表示,一胎化政策不能再繼續了。
再來,一胎化政策也讓新生兒男女人口性別比嚴重失衡,目前大陸男女比是118:100,即每出生118名男孩只出生100名女孩,是世界上人口性別比失衡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但由大陸最高領導人胡錦濤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的講話了解,大陸仍會維持計畫生育政策不變。

對此,國內外的人口問題專家近日紛紛對大陸逐漸顯現出來的人口結構危機提出警告。

《華爾街日報》早前報導指出,中國現在面臨「未富先老」的風險,已到了摒棄「獨生子女政策」的時候了。

英國《每日電訊報》也曾報導,中國14歲以下人口目前只占總人口的16.6%,明顯低於2000年上一次人口普查時22.9%水準。目前,在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許多子女越來越感到他們被困在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結構中,即一名子女要贍養照顧自己的雙親和4位祖父母。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王豐表示,在人口普查數據公布的同時,胡錦濤提出「大陸要繼續維持低生育率」,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到底要維持什麼樣的低生育率?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出,大陸生育率已降到很低了,如果依然把這視為人口政策的主要方針,那就不僅不是「與時俱進」,而是嚴重誤導了。

他舉例,如按數據顯示,當當前大陸總和生育率為1.5,遠低於英、國、國等發達國家。這對大陸未來經濟增長所需的勞動力供應、養老保險體系都是極大的挑戰。如果這個低生育率持續下去,中國人就會從地球上消失。

他提醒,人口發展自有其客觀規律,生育率一旦下降,就很難人為提高。「2010年人口普查結果表明,過去十年,中國不僅把低生育率穩定住了,而且已經穩定得過頭了」。

而世界上所有生育率與中國相近的國家,目前都在鼓勵生育,惟有大陸相反。他最後表示,如果再繼續維持1.5的低生育率,大陸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並受到歷史的懲罰。

權威人士透露,大陸領導階層對一胎化政策似乎想拖一拖,不想立刻消除獨生子女政策,是因為十年一次的中共黨內高層換屆選舉將於明年舉行,領導層不想在這時改變政策。【取自旺報】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新聞:洛桑桑蓋 當選西藏流亡政府政行首長

西藏流亡政府二十七日宣布第三屆行政首長選舉結果,生於印度、從未到過西藏的現任哈佛大學資深研究員法律學者洛桑桑蓋,以五十五%得票率當選噶倫赤巴(行政首長),今年八月宣誓就職後,將接替宣布退休的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繼續帶領西藏運動。
哈佛法律學者 從未到過西藏

本屆噶倫赤巴選舉,三月在包括印度、北美、台灣等地的流亡藏人社群舉行,八萬多名登記投票的流亡藏人中,實際參與投票的有四萬九千多人,投票率五十八.九七%,較第一屆的五成二與第二屆的四成四高。

洛桑桑蓋確定當選後發表聲明指出,「我認為我的當選,是對達賴喇嘛高瞻遠矚政策的肯定,也是朝實現真正獨立的西藏社會邁進的重要另一步」。桑蓋當選後將離開哈佛大學,移居達蘭薩拉流亡政府。

桑蓋一九六八年出生於印度東北部的產茶區,雙親是一九五九年避居印度的流亡藏人,相識於難民營,成家後移居大吉嶺附近村落,以做小生意為生,因此桑蓋從未住過、甚至到過西藏。桑蓋就讀德里大學期間,曾參加主張西藏獨立的西藏青年大會,畢業後獲獎學金前往哈佛深造,取得碩士與博士學位。

桑蓋曾表示支持達賴的「中道」路線,尋求讓西藏在中國境內擁有「真正、有意義的自治」,而非完全的獨立,「如果藏人可以獲得真正自治,那麼達賴喇嘛表示,他願意接受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

桑蓋表示,自己已經準備好了,不過並不是每個人都信服他的說法。相較於達賴,桑蓋在藏人圈以外地區的聲望遠遠不及。

儘管如此,在達賴退休後,新任噶倫赤巴的政治地位將遠比以前重要,雖然七十五歲的達賴仍將保有精神領袖身分,但因權力轉移,桑蓋的重要性將超越以往的行政首長,而此次權力轉移,避免了達賴圓寂之後可能出現的領導危機,也是達賴領導流亡藏人五十年之後,流亡藏人領袖首次由非宗教人士接任,稱得上是西藏流亡運動的一大分水嶺。【取自自由時報】

2011年4月20日 星期三

新聞:馬來西亞打造超級都會 緊鄰新加坡

馬來西亞計畫在緊鄰新加坡的柔佛州建造一個面積兩千兩百一十七平方公里的超級都會,足足比新加坡大三倍,並以個人和企業優惠稅率、放寬外籍知識工作者進駐等獎勵措施,推動這個極具野心的造城計畫。
法新社報導,馬來西亞伊斯甘達(Iskandar)經濟特區是馬國政府二○○六年推行的五個經濟成長走廊之一,該計畫將把現有的城鎮、海港和機場與新建設整合,並在二○二五年前在當地建造主題樂園、國際學校、旅館、醫院與商業區。

馬來西亞大力鼓吹各界投資,就連過去的競爭對手新加坡也不例外。伊斯甘達發展局執行長伊布拉欣說:「我們視兩國為合作關係,因為要創造更多財富就需要彼此。」

新加坡全球資本與發展集團執行長馬丁也對此計畫抱持樂觀態度,他說:「新加坡缺乏建設空間,商業成本日益增加,我們的策略是順著新加坡情勢而動。」馬丁說,他已在伊斯甘達區找房子,準備全家從新加坡搬來。

伊斯甘達區將包括柔佛州首府新山,由於許多當地居民在新加坡工作,貨品也透過新加坡進出口,該計畫將改善柔佛州連接新加坡的海陸空交通。

此外,伊斯甘達區也對外資祭出公司與個人所得稅優惠、開放百分之百外資的商業公司、雇用外籍知識工作者員額毫無限制等措施,吸引外資進駐。伊布拉欣說,投資者反應不錯,第一批招攬投資的基礎工程將於十八個月後完工。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過去頗有心結,一九六五年馬國還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聯邦,讓新加坡被迫獨立建國。但數十年來兩國逐漸體認合作雙贏的現實,新加坡國營淡馬錫投資公司這次也加入伊斯甘達開發計畫,將在當地建造面積超過兩百公頃的「健康生活城」。【取自聯合新聞網】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新聞:智利要在巴塔哥尼亞高原建水壩 環保爭議

智利要在風景壯麗的巴塔哥尼亞高原上、兩條最狂放的河川流域建造水壩。預計耗資七十億美元的建壩計畫,已經通過環評,不過無法平息環保爭議。
智利打算在巴塔哥尼亞高原上建造五座水壩,經過三年環境評估,十二位總統任命的委員,一面倒通過環評。

這項工程對智利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智利擁有豐富的礦藏,隨著工業發展以及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它的電力需求快速增加,以目前的發展速度,智利供電必須在十五年內增加兩倍。目前,智利發電所用的煤,九成七仰賴進口,水力發電依然是主要電力來源,但是進口煤需要仰人鼻息,枯水期的時候,水庫蓄水不足,也威脅發電的穩定性。

巴塔哥尼亞高原上幾乎終年降雨,源自於冰川的河流巨大的高度落差,創造了最有力的發電條件,但是在一塊珍貴的處女地上開路建壩,勢必會對原始環境造成破壞,環保人士期期以為不可。

巴塔哥尼亞高原人口稀疏,預估只有三十多戶人家需要遷移,不過水壩會淹沒五千七百公頃土地,截斷森林,破壞瀑布激流景觀,可能犧牲掉部分觀光,除此之外,它還會摧毀瀕臨絕種的馬駝鹿棲息地。【取自中廣新聞網】

新聞:金磚4國數位落差 印度輸很大

根據今天出爐的報告,印度仍有龐大人口無法連上網路,在消除「數位落差」的成果上,落後所謂金磚四國(BRIC)中的其他成員巴西、俄羅斯和中國。在全球評比中排名第1的是荷蘭。

在英國風險分析業者MapleCroft編篡的數位包容指數(Digital Inclusion Index)中,印度被列在「極度危險」的類別中,意味印度人口大多被排除在「數位革命」外。

這項報告對186個國家進行調查,荷蘭的指數186排名第1,瑞典是183,英國182。

金磚四國雖然經濟成長強勁,數位包容指數仍遠不及已開發國家。

印度的指數是39,遠遠落後俄羅斯的134、巴西的110及中國的103。這3個國家依其「數位包容」不足的情況,被歸在「中等風險」的類別中。

MapleCroft負責人沃赫斯特(Alyson Warhurst)表示:「在教育基礎設施及教師人數仍舊有限的國家,數位包容有讓教育普及至民眾的潛力。」

他又說,在幫助人們參與經濟活動並提升民主治理上,數位包容也很重要。【取自法新社】

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新聞:專家─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

繼紐西蘭、雲南盈江、日本和緬甸相繼發生地震,日本岩手縣25日晚又發生規模6.2餘震。對於民眾最關切的「地球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問題,多位專家表示認同。廣東地震局地震監測中心副主任黃騰浪表示,泰國、緬甸是屬於較少發生地震的國家,但緬甸處於較活躍的地震板塊地帶,這次「金三角」地震可以證明,地球已經進入地震活躍期。
上海市地震局分析預測中心副主任王欽忠說,目前地球正處於板塊活動活躍期,且這一活躍期可能將持續10年左右時間。以2010年為例,全年7級以上地震共有28次,遠高於7級以上地震的年平均數--18次。【取自旺報】

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新聞:日本發生規模9的地震

日本已連續3天發生大地震,而位於東北地區的宮城縣北部今(11)日下午台北時間1時46分又發生了強烈地震,根據美國地質探勘局指出,本次大地震的震度高達芮氏規模9級,甚至在仙台市引發了10公尺的大海嘯,無論是農田、房舍和汽車都被惡水淹沒。

日本宮城縣最近不斷受到強震襲擊,自9日上午10時45分發生芮氏規模7.2級的強震以後,之後餘震就不斷。而今日甚至出現了芮氏規模8.9級,震央在宮城縣三陸海域地下約10公里的強烈地震,日本氣象局也立即發布可能高達6公尺的大海嘯警報。仙台市更已經被10公尺大海嘯掩蓋,損失相當慘重。

這場大地震甚至還影響到了東京,根據報導指出東京也有5級震度,至少有包括台場、池袋等6處地方傳出了火警,東京民眾也都湧出了大廈外避難。而在岩手縣,強震引發的海嘯也讓海水不斷湧向海岸,已讓數10輛汽車因此落海。

在地震發生後,日相菅直人也指示政府內閣全體,於首相官邸緊急集合開會。日本自衛隊更派出多架軍方直升機,到各地視察災情。太平洋海嘯中心也發出警告,指日本、台灣、俄羅斯、夏威夷、關島、菲律賓、馬紹爾群島,和印尼等地都可能會有海嘯。

而日本此次強震造成的損失仍不明,但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日本今次大地震在東京導致「不少人受傷」。【取自新頭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