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臺灣史:后里的古蹟

十九年前的今天,是朝鮮李氏王朝高宗的忌日,當時很多朝鮮人認為他是被日本人惡意毒害的,因些包括柳寬順等人決定在三月三日發布獨立宣言,但在三月一日的當天,就有很多朝鮮人眾集在首爾 (今漢城)的廣場,大呼口號「獨立萬歲」,結果這群人被日本總督府施以血腥屠殺,是為三一運動…

八十九年後的今天,我一個小小的老百姓除了自己宅在家裡,覺得也沒什麼事,想著一個很早前就計畫好的事,於是整裝出發--目標是:打通臺中山海線的交通。

上午先以后里為目標,鐵馬道的地方已經逛完了,但對毘盧禪寺頗有興趣。看到「毘」字不由得想到上杉謙信,與日本人崇拜的武佛毘沙門天。上杉謙信本名長尾景虎,被號稱日本戰國時代最強武將,但和呂布不同,他是個重情重義的人,馳騁沙場數十年,最後死於病榻。傳說他死於婦人病,使他的真實身份再添謎團。

毘(音「屁」)盧禪寺是日治時代建的,於昭和年間完成,和它有點陽剛氣的名字不同,除了有景色優美的山寺感覺,更重要的是:是間尼姑庵。后里地區有個不成文的規矩,也許是迷信,就是這個地方絕不能有男女情侶進去,否則未來一定會分手。好在我目前還是羅漢腳,進去之前也期待著或許有像《笑傲江湖》那樣可人的小尼姑出現,但實際到了現場,令人失望的是只有兩三位幾個阿公阿嬤在那邊散步,還有幾個阿婆做著奇怪的體操。
認真說來,這的確是個適合清修的地方,誰也想不到這裡下方是喧囂一片的馬場、鐵馬道及軍營。初春盛開的杜鵑與微溼的階苔似乎訴說這著古寺的蒼桑,與其他寺院不同的是,這裡以帶給人一種清靜與靈秀的感覺,微涼微暗的大雄寶殿和陣陣飄來悠素淡雅的沉香味,再加上沒有往來的人群熙擾,一再告訴來客這裡是個佛門修行之地。
上了寺前階梯,並不會很長,就到了大雄寶殿前,往下望可以看到后里市鎮,正殿真的非常清幽乾淨。佛像很像女子,臉色慈祥得像個大姊或阿姨。,上面提著「大雄寶殿」四字。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匾有三個重點,一是此為中國天臺山與慈法師送。第二是下面的白石刻花環讓人覺得有奠儀的感覺,也許是要讓人看破生死吧?第三也是最有意思的
是右邊「昭和五」三字的底漆不同,這是在臺灣的古蹟常看到的現象,在臺南更多。理由在於,臺灣本來是日治時代,這間廟成於昭和五年也確實沒有問題,但後來國民政府接收後,將所有的用日本年號為記的碑銘匾額全換成「民國」。最好改的當然是「大正」,因為大正元年等於民國元年,而此寺成於昭和五年,亦即西元1930年(昭和元年即192
6年)。國民政府改過一次,扁政府時代講求去中國化,近年又再改一次,這塊小小的匾也見證著臺灣歷史的變遷蒼桑吧?
另外,正殿對外的門上掛著一個「毘盧禪寺」的匾額,題字著竟是北洋軍閥吳佩孚!他雖是個北洋軍閥,在對抗蔣北伐時也曾被汙名化為自私的軍閥,但他在九一八事變後,人住在北京,曾批評滿洲國的成立。七七事變後,在日本人想找他合作,卻被他斷然拒絕,竟就此成為日本人下手的目標!1939年,他在北平吃水餃而牙痛,去找日本牙醫拔牙,卻再也沒有起來過。之後,被國民政府追封為上將,算是為他的晚節致上崇高的敬意吧?


毘盧禪寺的規模並沒有很大,比起臺北的關渡宮、佛光山等,顯然遜色很多,卻也是一個頗值一遊的靜宓之地。

下一站是后里糖廠,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